大家在引用別人資料的時候,記著要下註,否則過不了veriguide
你要明白veriguide 是弱智的,因此不要瓜田李下,否則到時候要出席聆訊時編著奇怪的理由出來於事無補。
甲、註釋引書格式:
一、
專書──
作者或編者:《書名》(出版地:出版者,出版年份,版次),頁碼。
例一 王力:《漢語史稿》(北京:中華書局,1980年,新1版),頁45。
例二 王利器:《顏氏家訓集解》,增補本(北京:中華書局,1996年),頁38。
例三 魯迅:《魯迅全集》第一卷(北京:人民文學出版社,1981年),頁415。
例四 惠棟:《古文尚書考》,《續修四庫全書》影印清乾隆五十七年(1792)宋廷弼刻本(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5年),卷上,頁八(總頁61)。
例五 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中文系編:《常用字字形表》,修訂本(無出版資料),頁27。
例六 Stephen Owen ed. & trans.,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:
Beginnings to 1911, New York :
W. W. Norton & Company, 1996, p.361.
二、 文集論文──
作者:〈論文標題〉,載作者或編者:《論文集名稱》(出版地:出版者,出版年份,版次),頁碼。
例一 陳志誠:〈論應用文的廣度和深度〉,載李學銘主編:《現代應用文的教學與研究》(香港: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,1998年),頁73。
例二 嚴耕望:〈唐代安北單于兩都護府考〉,載錢穆先生八十歲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:《錢穆先生八十歲紀念論文集》(香港:新亞研究所,1974年),頁20。
例三 周祖謨:〈審母古音考〉,載周祖謨:《問學集》(北京:中華書局,1966年),上冊,頁120-123。
例四 陳平原:〈新文學:傳統文學的創造性轉化〉,載陳平原:《陳平原自選集》(桂林: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,1997年),頁60-65。
例五 T. A
Hsia, “Aspects of the Power of Darkness in Lu Hsün.” In Hsia, The Gate of Darkness: Studies on the Leftist
Literary Movement in China
(Seattle and London: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, 1968), p.146.
三、 期刊論文──
作者:〈文章標題〉,《期刊名稱》期數(出版年份),頁碼。
例一 葉嘉瑩:〈對傳統詞學中之困惑的理論反思〉,《燕京學報》新四期(1998年5月),頁193。
例二 余英時:〈章學誠文史校讎考論〉,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第六十四本第一分(1993年3月),頁205-207。
例三 李歐梵:〈當代中國文化的現代性和後現代性〉,《文學評論》第五期(1999年),頁129-139。
例四 柳存仁:〈香港中等教育裡的漢語教學〉,《中國語文通訊》第48期(1998年12月),頁5。
例五 C. M. Cheng, “Perception of Chinese
Characters.” In Acta Psychologica
Taiwanca, vol. 23, 1981, p.137.
乙、參考書目格式:
一、
專書──
作者或編者:《書名》,出版地:出版者,出版年份,版次。
例一 王力:《漢語史稿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80年,新1版。
例二 王利器:《顏氏家訓集解》,增補本,北京:中華書局,1996年。
例三 魯迅:《魯迅全集》第一卷,北京:人民文學出版社,1981年。
例四 惠棟《古文尚書考》,《續修四庫全書》影印清乾隆五十七年(1792)宋廷弼刻本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5年。
例五 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中文系編:《常用字字形表》,修訂本,無出版資料。
例六 Owen, Stephen, ed. & trans.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:
Beginnings to 1911. New York : W. W. Norton
& Company, 1996.
二、
文集論文──
作者:〈論文標題〉,作者或編者:《論文集名稱》,出版地:出版者,出版年份,版次,起訖頁碼。
例一 陳志誠:〈論應用文的廣度和深度〉,載李學銘主編:《現代應用文的教學與研究》,香港: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,1998年,頁73-80。
例二 嚴耕望:〈唐代安北單于兩都護府考〉,載錢穆先生八十歲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:《錢穆先生八十歲紀念論文集》,香港:新亞研究所,1974年,頁14-70。
例三 周祖謨:〈審母古音考〉,載周祖謨:《問學集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66年,頁110-145。
例四 陳平原:〈新文學:傳統文學的創造性轉化〉,載陳平原:《陳平原自選集》,桂林: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,1997年,頁56-70。
例五 Hsia, T. A., “Aspects of the Power of
Darkness in Lu Hsün. ” In Hsia, The Gate
of Darkness: Studies on the Leftist Literary Movement in China . Seattle and London :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
Press, 1968. p.135-150.
三、
期刊論文──
作者:〈文章標題〉,《期刊名稱》期數(出版年份),起訖頁碼。
例一 葉嘉瑩:〈對傳統詞學中之困惑的理論反思〉,《燕京學報》新四期(1998年5月),頁193-207。
例二 余英時:〈章學誠文史校讎考論〉,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第六十四本第一分(1993年3月),頁205-221。
例三 李歐梵:〈當代中國文化的現代性和後現代性〉,《文學評論》第五期(1999年),頁129-139。
例四 柳存仁:〈香港中等教育裡的漢語教學〉,《中國語文通訊》第48期(1998年12月),頁1-16。
例五 Cheng, C. M., “Perception of Chinese
Characters.” In Acta Psychologica
Taiwanca, vol. 23, 1981, p.137-153.